沈陽長白島城鎮化十年 部分村民並未當上城裡人
作為沈陽市城鎮化浪潮中第一批進城的農民,劉潔(化名)以為自己進城後,能像城裡人一樣,住上樓房,有份相對穩定的工作,生病瞭能去大醫院,小孫子可以到優質的小學上學。
如今10年過去瞭,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很大。劉潔原是馬總村村民,現在是沈陽市長白島居民。雖說有房住,但是一傢5口人擠在回遷後50平方米的房子裡。失去土地後,以前靠種地或者出租房為生的一傢人,隻能四處打零工。戶口本上的標識仍為農村戶口,醫療、教育等她認為自己作為城裡人可以享受的待遇,也不盡如人意。
在全國的城鎮化進程中,沈陽市長白島曾走在前列。沈陽城郊邊緣的長白島"原住民",過去大多以種植蔬菜為生。隨著沈陽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從2004年起,長白島地區開始陸續改造,當地農民的命運也在發生著巨變。
10年間,長白島已經看不到當年農村的蹤影,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寬闊的柏油馬路四通八達,車輛穿梭其中,展現的是沈陽"南大門"的繁華。
10年後,在當年長白島兩萬多名動遷農民中,劉潔一傢的境遇並非個案。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長白島兩個回遷安置聚集區,隨機采訪瞭30多名村民,他們大多數對生活現狀頗有微辭,盡管住上樓房"眼亮瞭",環境美瞭,但代價頗大。房產證辦不下來的疑慮,失去土地後全傢失業的困窘,小區配套、學校、醫院等相關公共設施不健全,手裡的錢花完瞭,出路何在等問題成為很多人的困惑。
"因為你破壞的是農民本來的生活,人傢本來一年有10萬元收入,10年賺100萬元,現在一次把100萬元給農民瞭,他們不知道應該做什麼,因為他們再也不用種地瞭,再也不用開著三輪車收菜賣菜瞭。"在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副教授陶雙賓看來,農民進城後,政府不應撒手不管,應該幫助農民學會讓財富增值的辦法。政府的角色應是農民權益的保護者,應幫助農民成長。
10年間,長白島的許多"原住民"從滿懷憧憬到遭遇坎坷,他們伴隨著沈陽城郊長白島的崛起,感受陣痛與成長。他們如何適應,又何去何從?面對失業、無助、抱怨,政府應該幫助他們適應城裡人的角色,而不是任其自由發展、淪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種種困難考驗著基層城鎮化政策踐行者的勇氣與智慧。
上樓後的煩惱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屏東佳冬汽車貸款重要依托。今後一個時期,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的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沈陽市長白島地區的城鎮化始於10年前
長白島隸屬於沈陽市和平區,位於沈陽城區南部,渾南新區的中部,地處渾河南岸,東西長約4.2公裡,南北長約3.7公裡。規劃面積10.87平方公裡,規劃居住人口17萬人。沈蘇快速幹道貫穿南北,南距三環高速公路僅2.5公裡,北距太原街商業中心區5公裡,距桃仙國際空港10餘公裡。
作為大渾南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白島通過勝利橋、工農橋、三好橋3座跨渾河大橋與母城和平區緊密相連,島內目前已形成"兩縱四橫一圍合"的路網格局,內外交通四通八達。
2007年,《沈陽長白島控制性詳細規劃》確定瞭"和諧島城"的基本規劃理念和"一島、兩帶、兩心、多點"的空間構架。明確瞭長白島"人居、科技、商貿、生態、休閑、旅遊"的六大功能定位和"自然、生態、和諧、現代"的四大開發主題。
近年來,萬科、遠洋、中海、新加坡城等地產商也紛紛入駐,長白島高樓林立,部分樓盤起價達每平方米8000元左右。是眾人眼中的"富人區"。
作為新一輪城市開發的熱土,沈陽市內的一些居民也選擇到此居住或者投資,但之前的村民們回遷後是否適應呢?
長白苑小區和金沙灣小區,曾是隸屬和平區長白鄉的馬總村和沙崗子村。當年的"村民"如今已經成瞭"市民"。采訪中,部分村民坦言,盡管住上樓房環境好瞭,但也付出瞭諸多代價。
劉潔一傢以前以種菜為生。土地被收回後,3畝地得到補償21000元。動遷之前他們一傢三口人的居住房屋面積是90平方米,動遷後可得到120平方米的房子,2006年房屋和土地收走後,他們租房住,每個月可以得到400元的補助,直到2012年才搬進新房。
失去土地後,劉潔曾去醫院做保潔工作,每個月的工資三四百元。後來年紀大瞭,連保潔工作也沒保住。
回想之前,劉潔一傢種地的時候,雖然收入不多,一傢人除瞭賣菜,租房,每年還結餘不少。
當年有地的時候,地上蓋點房子還能出租,如今沒瞭土地全傢得出去找工作。現在劉潔的兒子在一傢電腦公司工作,每個月的收入是2000多元,兒媳婦則在傢待業。
"我本以為動遷以後配套設施會很全面,但現在孫子上學沒有就近的小學可去,周邊也沒有醫院。"劉潔說。
現在劉潔和老伴兒,租房子做點小買賣,每月的利潤隻有1000多元。她認為,住樓後環境確實好很多,但是相應的費用也增加很多,取暖費、煤氣費、水費等。
雖然政府承諾回遷給兩間房子共120平方米,但8年過去瞭,現在隻回遷瞭一間50平方米的房子,老兩口加上兒子媳婦一傢五口擠在一塊兒。另外一間70平方米的房子她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到位,房產證也沒辦下來。
境遇相同的還有曾經的馬總村民李霞(化名)。
李霞傢裡有3畝地,加上宅基地共得到約25萬元的補助,之後她以2160每平方米的價格買瞭長白苑80平方米的回遷房。
2005年時,李霞夫婦種植蔬菜每年能賺三四萬元,如果繼續種地,雖然今年60多歲,但她認為自己絕對沒問題,每個月除必要開支外還會有結餘。但現在兩口子都失業瞭。物業費、水費、取暖費對他們來講都是大筆開支,因為歲數大瞭,找工作非常難,傢裡沒錢繳暖氣費已經停暖。
原長白鄉沙崗子村村民王敏(化名),現在是長白街道金沙灣社區居民。王先敏傢裡之前有兩畝地,平房350平方米,宅基地和土地共獲得拆遷款110萬元。現在80平方米的房子是按2166元每平方米購買的。
他們村從2008年動遷至今已經5年半,王敏說,之前拆遷辦規劃簽協議時,政府承諾5年之內下發房產證,但是至今房產證沒有到手。煤氣管道沒有進小區,自己61歲瞭,還要往樓上扛煤氣罐,而隔壁的濱河灣小區很早就有煤氣用瞭。
之前王敏傢裡靠種地與出租房屋為生,平均每月收入1000元左右,現在回遷之後不但沒有進項,而且孩子的就業問題也沒解決,現在隻能靠存款和養老保險生活。
金沙灣社區居民李勇(化名)是2007年底入住回遷樓的,之前他傢600多平方米的房屋得到80多萬元的補助,現在的200平方米住房是以2166元重新買回來的,回遷樓的取暖費、管道費、物業費等又花費瞭幾萬元。再扣去回遷等費用,手裡沒剩下多少錢。
李勇承認進城後生活環境變好瞭,質量也有提高。"5年前,打車去長白島還是件極其費勁的事兒。一是跟司機說不明白,二是道太難走,人傢不樂意拉咱。2004年的長白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幾年時間裡,長白島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搖身變成城市新標。"
盡管居住在"城市地標"裡,但很多居民還是心裡沒底。在中國青年報記者隨機采訪的30名回遷居民中,辦不下來房產證、回遷承諾不到位、依靠打零工度日等成為大傢的困惑。
政府回應稱,正積極解決問題
沈陽市和平區長白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王月(化名)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長白島2002年由東陵區劃歸渾南新區,從2004年起正式劃歸和平區。原長白鄉成立瞭長白街道辦事處和沈水灣街道辦事處,每個街道管理3個村,長白街道辦事處負責的是西夾河、馬總、沙崗子3個村,這裡的村民原來主要是菜農。
長白鄉原先的住戶6個村共計兩萬多人,長白街道管轄的3個村有1萬多人。沈陽市為瞭增加和平區的發展空間,老城區是21.4平方公裡,整個長白島是近11平方公裡。
王月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長白島的建設委托給長白管委會,長白街道的3個村拆遷面積共計6.4平方公裡。濱河灣、金沙灣等是專門安置回遷人員的社區。主要的改變包括回遷房、安置費、養老、醫療、轉變身份等方面。按照拆遷的先後,人們分別將戶口"農轉非"。身份轉變之後,補足15年的養老保險金,可以同城裡人一樣享受養老保障。
對於村民的再就業問題,王月稱,街道層面,政府主要是對獲得補償的村民進行理財培訓,幫助他們合理規劃,創業或是再投資。有人獲得補償款之後,買門市房繼續做生意,或是在其他地方買土地,繼續種地為生;有的人獲得的補償金都用於瞭消費。長白街道也積極為大傢提供就業崗位,比如推薦到大潤發超市工作,但很多人吃不瞭苦,或者嫌技術含量較低。
王月也承認現在長白島內的就業機會有限,但長白島也在積極引進有實力的企業,同時街道還提供制作面點等培訓,提升大傢的就業能力。隻要肯吃苦,是可以獲得工作機會的。
"在未動遷之前,這片土地的村民也很少種地,有的建房子出租,有技術的人也去城裡打工。我們去年做瞭再就業培訓,第一期大概13人參與,做面點和當月嫂的職業較吃香。將來社區商業相對比較繁華時,我們也會推薦大傢到小的餐飲店裡就業。"王月說。
關於房產證,王月說,村民於2008年回遷入住,當時的承諾是3~5年內予以解決,現在正在積極辦理落實。
相關配套方面,王月表示,現在長白島,有沈陽鐵路第五小學長白分校、和平一校等,隻要是島內的適齡學生都能上這幾個學校。新建瞭一個初中--南昌中學,高中也在建設中。原來有長白醫院,未來還要建設一個省級醫院。
王月說,煤氣查漏點已經結束。開發商和燃氣公司之間差一些配套費,燃氣公司承諾,今年5月居民用上煤氣。
王月也承認,需要多加強與居民的溝通,消除大傢的疑慮。"園區有板報,也有電子屏,也在通過一些方法給老百姓傳遞信息。我們7個社區的配套,都是上千平方米的社區活動中心。老百姓有一個活動的空間與交流的環境,隻要是願意來社區參加活動的,信息溝通就特別快;不願意來參加活動的,信息溝通可能會出現問題。"
對於長白島的開發,王月反思,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我們的問題是商業配套太慢,當時為瞭要形象,把很多好的地塊都變成住宅瞭,實際上臨街主幹線應該多預留些大的商業網點,而且住宅和商業應該是齊頭並進的,就是住宅進來商業也跟進。但這本身是矛盾的,因為商業本身要看人群。我們當初規劃,預計整個島內最少達到30萬人,最多達到50萬人,人多瞭才有商機,但現在長白島內隻有10萬人,商業地產看人,人不夠多就不願意投資。政府也在盡量往島內招商引資,萬科現在的項目建起來後,對整個島內經濟都有拉動作用。
王月認為,老百姓對他們的工作還是認可的,能解決的問題政府都在想辦法解決。包括現在很多地方停車出現問題,政府正積極規范停車場。整個金沙灣地區還要成立一個業主委員會,選新的物業公司進來。目前物業費收不上來管理就下降,管淡水信貸房貸青年創業貸款信貸年息理越下降物業費越收不上來,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按照政府現在的設想,政府招一個好的物業公司進來,給予一定的補償,把物業水平提高,保證物業費可以及時收上來。
記者3月6日來到沈陽市和平區委,希望采訪長白管委會關於長白島整體開發規劃。針對居民目前反映問題的相關進展,和平區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表示,盡管長白島隸屬和平區,但該地區規劃由市一級層面統一協調,因此不方便接受采訪。
順應自然秩序幫助農民成長
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副教授陶雙賓表示,城鎮化應該遵循城市發展的自然規律,世界大多數國傢發展新城區的時候,都是以保留老城區為目標來做的,但中國的城鎮化,不停地把舊的拆掉,以有形的價值為目標來做。這種更新的代價就是,無形的價值、原有文化消失得很快。城鎮化應該尊重自然秩序,照顧當地人的利益。人口往哪裡走,就在哪裡城鎮化。不用非得完成多少目標。好的規劃一定是順應自然秩序、社會秩序。發展應該是先有需求,隨後才有市場。
陶雙賓認為,幾十萬元拆遷補償款到手之後,怎麼花,是農民們面臨的新問題。政府有義務幫助他們。比如,提供物流的培訓、怎麼投資現代化農業、怎麼簽合同,對這些問題,政府不應撒手不管。
戶口方面,陶雙賓建議,可以因地制宜,各取所需。有的農民可保持自己的農村戶口。山林、礦產歸村裡管,將來保持農村戶口有好處;有的人需要市民身份,是為瞭享有子女入學、低保等政策。政府要多給農民一些選擇,多從農民的角度考慮問題。城鎮化速度過快,基本社區配套跟不上城鎮化速度,社區配套的生產生活、身體健康服務等,應該在早期規劃中做好設計,不僅要嚴格按照制度做,更要把細節做好、做實,讓老百姓進樓寬敞,下樓有事做。
陶雙賓表示,城鎮化不僅是農民變市民的人口性質變換,還包括生活方式、習慣的變化。需要進行積極的引導,通過社區學校和市民學校等,進行文化禮儀等方面的教育和宣傳,組織一系列的文化活動,讓進城人員在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上,盡快實現與城市的真正融合。
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郭德仁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城鎮化進程中既有歷史遺留問題,也有發展中的制度問題。首先,從農業人口的情況來看,這種人口的流動是隨著拆遷而進行的被動轉移。由於當前農業勞動生產率依然較低,農民收入明顯落後於城鎮。加之從事傳統農業生產,轉移人口並不具備非農領域的勞動技能。
另外,由於城鎮化質量不高,缺乏整體規劃,綜合配套落後,未能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故吸納勞動就業的能力較差。對土地價格評估方法及標準有待調整。不僅要考慮土地的成本因素,還需考慮土地供求因素和時間價值。正因為農民的被動進城,土地城鎮化遠遠快於人口城鎮化,配套措施不完善,加上過去收入低,進入城鎮沒有就業機會及無法適應城鎮生活等,從而造成生活不適,生活費用很高,給居民帶來新的的困難。
郭德仁說,戶口"農轉非"以後,土地沒有瞭,農業戶口的優惠也沒有瞭,雖然生活在城鎮,但在福利和保障方面並沒有和城鎮居民有同等的權益,他們的生活仍處在極不穩定的狀態,這影響瞭城鎮化的發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由於規劃不健全,資金不到位等因素,新建城區綜合配套不及時,吸納就業能力不好等,再加上居民收入低,就業難,社會保障又不能及時到位,不僅影響居民安居而且還影響瞭其它正常生活及社會穩定。
郭德仁認為,城鎮化是我國現階段擴大需求的潛力所在,城鎮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隨著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城鎮化蘊含的潛力會逐漸釋放出來,城鎮化不僅可以擴大投資,而且能促進消費,對擴大內需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所以城鎮化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富裕農民、造福人民的必由之路。
然而現階段我國的城鎮化發展有急功近利之嫌,更多考慮城鎮化發展的數量和規模,關心的是開發後的效益和政府的政績。往往並非建立在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礎上,並且沒有考慮農民實現富裕、改善生活與當前實際收入狀況之間的差別。所以造成形式上的城鎮化、數字上的城鎮化,而城鎮功能不完善,一些居民連正常的生活與就業都難以保證,降低瞭居民的幸福感,也背離瞭城鎮化發展的根本目標。
郭德仁建議,首先綜合規劃需全面配套 ,綜合城鎮居民條件、民生環境、產業結構、居民就業及社會保障,要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足夠的資金保障,保證居民不僅"轉得出",而且"轉得好",真正實現"城裡人"的幸福生活。其次要註重強化產業支持。產業是立城之本,興城之基。發展城鎮化,要把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城鎮化與工業化、現代化協調發展,根據地區資源條件,打造優勢產業,實現多地區經濟優勢互補。改變產業雷同,項目重復,缺乏特色,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的局面,從根本上集聚城鎮化發展的內在力量,並擴大輻射力,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吸收人才,拉動就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最後要完善政策 營造城鎮化建設的良好環境,改革現存戶籍制度,消除戶口差別,讓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發展機會。調整勞動就業和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管理措施和辦法。 讓農民與城鎮居民共享社會福利與實惠,加快對農民進城投資興業的培訓指導,積極引導農民進鎮務工、經商、自謀職業,通過不斷增加收入實現富裕生活的目標。
本報沈陽3月18日電
新聞來源http://sy.house.sina.com.cn/news/2014-03-19/10172652425.shtml
- 土信貸桃園蘆竹土信貸 分享安全的汽車貸款諮詢管道缺錢
- 信貸台南下營信貸 車貸屏東泰武車貸 銀行房屋信貸利率多少任何問題免費諮詢
- 民間信貸手續費怎麼貸款比較會過件 信貸房貸是什麼貸款全省皆可處理 北投房屋貸款
留言列表